「這個送給你﹗」女孩拿著貓樣子的摺紙對我們說。
「噢,這是你的貓公仔喲﹗」筆者帶著疑問回應。
「是呀﹗今日是最後一節,之後見不到你們了,所以送給你。」女孩臉帶不捨的說著,同時更堅持的把摺紙遞前了一下。
「謝謝你﹗」略帶腼腆的我把摺紙接過來。
女孩滿意的笑了笑,背起書包離開班房,步出前再回頭跟我們道別。
這是筆者與同事在表達藝術治療小組最後一節跟一個患有自閉症的女孩的對話。
自閉孩的安全感
小女孩曾經跟我們分享,以往曾經養貓,她跟貓兒的感情很好,也會互相陪伴,但後來不能再養,貓兒被送去外婆家後就很少再有機會接觸到。貓兒,對她來說是一份未完滿。
在小組初期,她會手握著自己在上課時間摺的貓摺紙不願放,不論小組的事物有多吸引,她頂多只會把貓摺紙放在桌上或自己的椅背,玩完就立刻握著。貓兒,對她來說是一份安全感。
直至小組中期,慢慢習慣與組員共處,以及小組的創作模式,開始願意把貓摺紙放回書包,甚至在小組後期主動投入活動中,我們不再見到貓摺紙的蹤影。而在小組的創作經常會出現跟貓有關的作品,在我們跟前出現過油粉彩的貓,泥膠的貓,麵粉的貓,剪紙的貓,當然還有她親身扮演的貓。貓兒,對她來說是一份與外界的連繫。
社交障礙
在日常的世界,我們「連繫」的模式是言語,「連繫」的動作是握手和眼神接觸。然而,在患有自閉症的孩子的世界,他們的「連繫」未必一樣,他們跟你沒有眼神接觸,但聽覺靈敏的他們卻聽到的聲音比我們還要清楚、還要多。因此,我們統稱這個叫「社交障礙」。
「障礙」的形成是因為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是少數,跟多數的我們不同,在道德層面我們或許會討論到應否「糾正」他們的習慣,學習我們「連繫」的模式,成為彼此的「約定俗成」,然而筆者不打算在此作道德討論。
以藝術形式連繫
反而,筆者希望透過本文跟大家分享,在表達藝術世界中的「連繫」,除了言語,我們更多是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去連繫彼此,以拇指去打招呼,以油粉彩的條線去練習帶領,以音樂的節奏去學習聆聽等。以藝術這個絕佳的媒介,擴闊孩子的遊玩範圍(play range),一步步學習與人連繫。其實,對患有自閉症的孩子來說,常會因為社交障礙讓旁人覺得他們怪怪的,難以相處,也總有些奇怪的行為。可是當我們透過藝術去連繫時,我們可以認識到他們的情感,了解到貓兒是未完滿,是安全感,是連繫。
到最後,小女孩願意把貓兒送給我們,這份由心而發的連繫,來得珍貴,筆者亦欣然接受。其實,他們需要的愛與關懷,接納和認同,與旁人無異。
筆者:王域治 Nic Wong(表達藝術治療師(IDEC®️) / 註冊社工 / Imbrace創辦人)
愛自然愛動愛挑戰愛天馬行空,不甘現狀,常常思考怎樣衝出框框創造新玩兒。
瑞士歐洲研究院(EGS)表達藝術治療副修心理學碩士畢業,熱愛瑞士的青草藍天,更愛香港的人情味和廣東話的鏗鏘味。Nic熱愛兒童及青少年工作,在不同機構及學校服務超過10年後,希望突破現今社福制度框架,與友人創立Imbrace。「Imbrace」取自Embrace(擁抱)一詞,即在藝術中讓人擁抱自己;亦是Imbrace的理念:I'm brace,即在治療室內,我們會是你的支撐,在生活中你會成為自己的支撐(In Art, I am your brace. In Life, you are your brace)。我們期望在藝術中,與孩子及家長一同學習,一同成長。